- A+
《物理评论A》
研究分析二维圆盘上的塞曼-斯塔克问题
丹麦奥尔堡大学Thomas Garm Pedersen团队取得一项新进展,他们探究了二维圆盘上的塞曼-斯塔克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A》。
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状态的电极化率,揭示了其对约束的极端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磁场或圆盘大小相关的指数级增长是由线性塞曼效应导致的。当线性和二次塞曼项之间的平衡略微减少时,通过添加非磁抛物线势,电极化率呈现非单调性,并最终消失。
据悉,在垂直磁场下,二维圆盘中的电子占据量子束缚的朗道能级。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A.107.052207
谐振高次谐波产生的暗和亮自电离态
俄罗斯科学院普罗霍罗夫普通物理研究所V. V. Strelkov课题组取得一项新进展。他们通过一维氦模型的模拟探究了谐振高次谐波产生的暗和亮自电离态(AIS)。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A》。
该课题组研究人员使用一维氦模型研究了AIS在光电离和高阶谐波产生(HHG)中的作用。该模型可以完全考虑电子相关性,对时间相关的薛定谔方程进行数值积分。他们研究了该系统的能级结构和电子密度在几种状态下的分布,包括AIS的空间分布。通过研究HHG效率与偏离AIS共振的失谐度的关系,他们发现了HHG增强线。与光电子谱中的Fano线不同,这些增强线的形状符合对氦中HHG的实验研究结果。
此外,研究人员模拟了当基频接近暗AIS的偶次多光子共振时的HHG情况,发现相邻的奇次谐波被增强。考虑到非共振和共振的XUV发射之间的时间延迟可以解释这些谐波的增强线细节,而这个时间延迟是由AIS的寿命定义的。该研究表明,AIS的共振同样可以增强HHG。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A.107.053506
《细胞-代谢》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调节海马神经干细胞衰老
美国加州大学Danica Chen团队研究发现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调节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衰老。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代谢》。
据介绍,衰老导致NSCs、神经发生和认知功能下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患有几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海马体中的成年神经发生受到干扰。
研究人员对年轻和年老小鼠齿状回的单细胞RNA测序显示,线粒体蛋白折叠应激在神经原性生态位中激活NSCs/NPC时很突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齿状回活化NSCs/NPCs中细胞周期和线粒体活性的失调而增加。线粒体蛋白折叠应激的增加导致NSCs维持受损,齿状回神经发生减少,神经过度活跃和认知功能受损。减少老年小鼠齿状回中线粒体蛋白质折叠应激可以改善神经发生和认知功能。
总之,这些结果证实线粒体蛋白折叠应激是NSCs衰老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衰老相关认知能力下降的方法。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3.04.012
《高能物理杂志》
研究揭示黑洞、畴壁和通量的对应关系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太空物理学研究所Marco Scalisi课题组与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的Alessandra Gnecchi合作揭示了关于黑洞、畴壁和通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高能物理杂志》。
该研究重新审视并拓展了IIA型紧致化中黑洞、畴壁和通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人员认为,这3个系统可以使用同一超引力有效作用量进行描述,前提是进行适当的标识和调整。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上述对应关系应用于研究有关de Sitter和反de Sitter真空以及黑洞熵的沼泽地猜想。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黑洞解的性质(例如熵的正性)推动沼泽地猜想的提出。这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理论基础,与弦论中的通常测试相辅相成。
此外,当要求反de Sitter距离猜想与黑洞熵距离猜想达成一致时,研究人员需要拓展这种对应关系,其中包括几何通量和相关的Kaluza-Klein单极畴壁。最后,他们指出,在某些渐进反de Sitter黑洞中,反de Sitter距离猜想得以实现,这是由于涉及黑洞电荷和超引力规范耦合的约束条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JHEP05(20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