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陈家祠,走进一件巨大“藏品”本身

  • 走进陈家祠,走进一件巨大“藏品”本身已关闭评论
  • 0 °
  • A+
所属分类:科技
摘要

以吾殿堂,佑振斯文■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初夏阳光,在陈家祠那高高斑斓的连廊灰塑装饰上,照耀,再穿庭树,揉碎光影,于院落中央洒就一幅岭南山水。

以吾殿堂,佑振斯文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初夏阳光,在陈家祠那高高斑斓的连廊灰塑装饰上,照耀,再穿庭树,揉碎光影,于院落中央洒就一幅岭南山水。

里外许多游人,有的行走惊叹,有的闲坐自拍,有人穿拖鞋遛娃。

陈家祠是个很独特的所在,它是有“百粤冠祠”之称的、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而在这“盛名”建筑里,人们情形放松,状态如归。

包容而佑护的气息。

“我们看到‘三路三进两庑九厅堂’的壮观,还有屋顶上那些精品迭出的陶塑、灰塑,不会觉得这些是在‘晒’,而是体察到真心、建造者的诚恳真心,是自家人给自家人造的好东西。为自家所造,所以一切最用心,也希望它们能永世长存。”

站在陈家祠的前西斋门口,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列部谭倚云对笔者说,这,就是她对陈家祠的印象。

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是当时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各地的陈氏子弟来到广州城备考、候任及办其他事,都可在此临时落脚。“您问我这儿的游人有何特别之处?其实今年,各博物馆游客都井喷。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就是陈姓游客,到此都十分激动。”

1959年,以陈家祠为馆址,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成立,多年来已收藏各类珍贵文物和现代工艺精品数万件。常设的“岭南民间百艺”“百粤冠祠”“广州旧家居”等展览及更多临展,从不同角度讲述着广东民间工艺的古今。

其实,博物馆本身、陈家祠本身,就是一件巨大而精美的藏品——

它是肉眼可见的“岭南建筑明珠”,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把这殿堂装饰得璀璨;它也是无形而汨汨涌出的祝福和情意,从雕梁和楹联所刻写的“天官赐福”“群贤星聚”里流露。

走进陈家祠,就是走进一件巨大藏品本身。

而且,走进之后,除了被其技艺和情意所萦绕,如果留心,你还能感受到它的呼吸,绵长、时刻不停的呼吸——

“这里墙面上的每一块青砖都会‘呼吸’,根据环境变化吸湿和排放。”“又比如它的三路三进,还有青云巷,盛夏走入其中会感觉清爽;而步进高高屋顶的岭南大宅,通过地面石料、黑色瓦面等设置,会让人透心舒凉。至于直坡屋脊、各种脊饰等,能很好消减台风对建筑的伤害。”此前,曾接受记者采访的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以及灰塑非遗传承人邵成村,如是介绍。

“前人做的每一样东西,都在解决大自然对人类的侵蚀,这就是我们去看古建筑的最大价值。而不是只看到它如何如何漂亮。”

以吾殿堂,佑振斯文。

在陈家祠内有一张《陈氏书院保护大事记》,文字极简,过程波澜壮阔。物质形式可以被反复建起、侵蚀、重建,而场域中的企盼之心不灭。古老的信息和当代的致力,于时空中漂浮,落脚于这座位于广州城西的巨大建筑、这件时刻呼吸的巨大藏品里,一切的智慧和情绪,被重新连接。

一百三十年过去了,依然群贤毕至。